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山林资源丰富,林地面积约33.2万亩,林木覆盖率32.77%。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来,吴中区以林权确权登记、林区引水上山、挖掘山林资源潜力、发展森林康养旅游、引导林下经济发展为重点,以“含绿量”提升发展“含金量”,实现生态效益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赢。
深入推进林权确权登记
吴中区强化确权登记与林业管理“业务协同、数据共享、管理联动”无缝衔接,重点清理、整合林权登记历史档案材料与数据,对现有数据进行归集汇总,分类处置历史问题,建立工作台账,实行销号管理。
按照“整理一批、移交一批”原则,吴中区逐步将201本涉及9个镇(街道)、199247.3亩林地的集体林权登记资料移交自然资源部门。并在全面完成林权登记资料清查移交和数据整合的基础上,建立数据整合中间库,补充开展内业调查核实,采集、补录原林权登记属性数据10445条,将167本集体林权证证载的宗地纳入不动产登记数据库,为确权登记与林权管理奠定基础。
改善林业生产经营条件
吴中区推进重点经济林区引水上山工程建设,建成引水泵站56座、管道104公里,修建蓄水池237座,总投资达1.67亿元。工程保障了约6.5万亩茶果灌溉、防火用水需求,提高了抗旱保树能力,同时也有效助力林农实现保收增收。
引水上山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,激发了广大林农的生产积极性。2024年,全区分别新增茶叶和枇杷种植面积114亩、1418亩,茶叶、杨梅、枇杷等主要农林产品的总产量、总产值分别较2023年增长37%、20%。其中,枇杷种植面积近4.7万亩,总产量达1.9万吨,总产值9.3亿元,总产量和总产值分别较2023年实现50%以上的增长。
适度规模发展林下经济
为更加高效整合碎片化林地资源,吴中区搭建“集体林场+合作社+农户”产业融合平台。统一规划、统一种植,并引入现代技术与管理方法,打通产销链路,适度规模发展林下经济。
张桥林场三面环山、风景秀丽,现有经济林地600亩。长期以来,林场主要发展茶叶、苗木、花卉等传统产业,但受限于资金短缺、技术陈旧、林种单一等,发展步伐缓慢,产业效益难以提升。
为此,吴中区精准施策,推行“集体林场+合作社”发展模式,投入资金35万元,对林场56亩茶果间作经济林进行改良升级,实现林下种植的科学规划与统一管理。2024年,张桥林场华丽升级,实现年产值500万元,辐射带动周边100余名村民就业。
科学开发利用山林资源
依托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,吴中区因地制宜重点打造14条共106.3公里森林特色景观步道。新建省级绿美村庄1个,以点带面推动全区村庄环境综合治理,营造以优美环境吸引客人、以优质林产品留住客人、以优秀服务打动客人的“三优”森林康养旅游环境。
同时,搭建生态旅游创新平台,引入数字技术,实现线上线下协同联动。发布“2024吴中枇杷全指南地图”“吴中枇杷尝鲜热力图”等视频,开展“网络达人吴中枇杷行”活动,并做大做强苏州太湖梅花节、太湖国际音乐啤酒嘉年华等“太湖+”品牌活动。
2024年,吴中区主要林业资源旅游景点游客数量达723万人次,实现门票收入427万元,带动综合收入2044万元,提供就业岗位3722个。
作为历史名茶洞庭山碧螺春的核心原产地,吴中区围绕打造“生态绿茶第一品牌”目标,持续推动传统绿茶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迈进,并积极探索“茶旅+研学”“茶旅+康养”等融合新业态。
2024年,洞庭山碧螺春品牌价值达56.82亿元,惠及全区茶叶企业99家、农民合作社77家、家庭农场89个、小农户2.12万户。(梅运田 张日勤)